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三國志讀后感100字 三國志讀后感600字篇一
“吾極之曹公待我厚”《三國志》中這樣說,突出表達關羽對曹操的感激之情,雖是敵,但仍對曹操心存愛戴與感謝。也許顏良、文丑就因此被關羽所殺吧!但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永不忘劉備是結義的大哥,不肯背叛劉備,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終究沒留住關羽的腳步。在萬般無奈之下,關羽選擇“立效以報曹公乃去”當然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讓關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幾分“重情義”。如此看來,關羽是懂得回報的英雄。
可是,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卻少了幾分義氣。朋友之間多了些許隱瞞,關云長式的人物已經十分罕見。記得有一次,我們班級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樓梯里打鬧,從而將一名小同學撞了個滿懷。小同學踉踉蹌蹌頭碰在了墻上,起了個大包。然而當老師問起時,只見兩個打鬧的同學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滿臉怒氣;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動,臉上已泛起了紅暈。“我和他在樓道玩,他無緣無故踢了我一腳,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學“。那位滿臉怒氣的同學先開了口,語音落落大方,好似與他沒有任何關系。另一位聽道,忙辯護道:“是你先打我的”!滿臉怒氣的男生聽后,更加不顧同學情誼,伸出手指著與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說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還狡辯。”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這件小事上,早已灰飛煙滅。望著他們你一句,我一句的爭辯,我深深的嘆氣,怎與關云長相比,現代的情變淡了,義變淺了。
合上《三國志》,一些小精靈般的思緒飄入我的腦海,時代在發展,我們少年兒童更要像關羽那樣有情有義,互相幫助、樂于助人、懂得回報、感恩,少年強則中國強,讓我們做一個有情有義的好少年!
【篇二:三國志讀后感】寒假中,我認真閱讀了《三國志》這本書。它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國歷史最為準確的一部史書。
《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三國志》主要善于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它把三國的主要歷史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間的關系寫的非常細膩。突出了事件的真實性與人物的性格、特點。例如:作者描寫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略決策、成語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關,比如《隆中對》、《出師表》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更是成為了他的代名詞。再如,對黃忠的描寫也是如此,“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他在戰斗中屢建奇功,深得劉備和諸葛亮的贊賞。
書中還有很多細致的描寫,如長坂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遙津的縱馬一躍、五丈原的悲涼概嘆,作者都已厚重的語言進行描寫,震撼著我們內心的三國情懷。通過閱讀這本《三國志》,使我更加了解歷史上的事件和杰出的人物。真是一書在手,神游三國,豈不快哉!
【篇三:三國志讀后感】記得小時候,第一本書看的就是三國演義曹操的陰險狡詐,孫權的運籌帷幄,劉備的求賢若渴,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給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從我買了一本《三國志》讀完后,絕對曹操整個人的印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對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應該是作者陳壽的對曹操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從這句話里我們明白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的人,不及原來的惡,這才使曹操能夠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個人認為曹操比劉備更加希才,單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戰幾年,但單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沒有殺單于,卻將單于全家都封為列候。
剛剛講了半天,都是講曹操的希才,我現在再講講曹操的樂光態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頭嘆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學,國家怎么能強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領的任何地方都辦學,給廣大學生免費上學,可你要知道,曹操當時已占領18個州,上百個縣,要是在每個縣都辦學,那費用,可以使整個國家的百姓一年內人人吃上飯,曹操卻是怎么做,國庫都錢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棄了,可曹操沒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帶笑容,最后他居然從他自己家拿出了辦學的錢。
我們也應該學習曹操,的樂觀態度,說不定壞事會變成好事,是總有兩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著了觀的態度。
【篇四:三國志讀后感】《三國志》是我在寒假的時候爸爸推薦我看的一本書,沒看時我感覺《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沒什么區別,讀完后我發現這兩本書的題材是完全不一樣的。
《三國志》是一本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它主要寫三國時期的歷史變遷。提到三國很多人都會第一想到是諸葛亮,可它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另外兩個英雄—張飛、關羽。
書中張飛在長坂坡那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中看出張飛的勇猛,雖然他有勇無謀,但他重情重義的品質著實令人佩服。他為了劉備的安全,不顧自身安危,率領二千騎兵在長坂坡抵抗曹軍百萬雄兵,雖只有二千騎兵,可誰知張飛一吼震天下,竟嚇得曹軍無一人敢向前一步。雖然結果讓我無法接受,但張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說完了張飛,那就來談談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關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戰場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給我最深的卻是他在軍營中的那段“刮骨療毒”的經歷。關羽曾被毒箭射中,傷口雖已痊愈,可一到陰雨天氣,左臂仍會有疼痛感,經醫生診斷說需要“刮骨療毒”。關羽聽罷,果斷伸出左臂,與將士們一邊喝酒下棋,一邊刮骨療毒,臉上談笑風生,沒有一絲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絕非浪得虛名。他的那種堅強,那種毅力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讀完他們的故事,對于這結果我無一不感到惋惜,但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精神,成為當世“豪杰”。
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篇五:三國志讀后感】以前要了解三國時代的歷史,就讀《三國演義》。可是三國歷史并不是《三國演義》記載的那樣,于是我就買了本《三國志》,想要了解真實的三國歷史。
《三國志》是記述書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間這段歷史的一部史學名著,他技術的主要是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故稱《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歷史。
作者陳壽四十八歲時開始著手整理三國史事,先后著成《魏書》、《蜀書》、《吳書》,所以稱為《三國志》。《魏書》由“紀”和“傳”兩部分組成,紀包括武帝紀、明帝紀、文帝紀、三少帝紀四篇。傳以后姬傳為首。《蜀書》、《吳書》只有傳沒有紀。
最讓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國演義》里,周瑜是個嫉賢妒能的偽君子,還很陰險,幾次想把劉備和諸葛亮干掉,卻都沒成功。但《三國志》中的周瑜卻是個正義凜然的真君子。吳國其他大臣都極力勸說孫權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魯肅勸說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這證明周瑜和魯肅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遠。周瑜還把曹操跟吳國決戰的弊端一一說清,使孫權抗曹的決心更加堅定了。這說明了周瑜在考慮問題時很仔細,細致,一點蛛絲馬跡都不放過。他在赤壁之戰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連環船;在南郡以臥床不起為誘餌,把曹仁吸引過來,然后一口“吃掉”。這說明了周瑜在軍事造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時才三十六歲。陳壽稱贊周瑜“出人之眾表,實為奇才也!
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畫面,這本書不僅是史學著作,也是文學著作!
三國志讀后感100字 三國志讀后感600字篇二
《三國志》讀后感
開始讀《三國志》,我像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個群雄逐鹿、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董卓獨霸朝綱,禍亂朝廷,涿郡劉、關、張桃園結義,征戰四方,三顧茅廬、結孫權、破曹操、借荊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業。江東孫權,兵精糧足,又有三江之固、長江天塹,據江東而虎視天下。典軍校尉曹操,據陳留、討董卓、破呂布、征袁術、敗袁紹、遠征烏桓,一統北方,而后征馬超、破韓遂,拿定西涼,欲征荊州以霸天下,但兵敗于赤壁。此后三國鼎立,互相爭斗,互有勝負,三國歸晉。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動,劉皇叔劉備,三顧茅廬,三上臥龍崗,為了請來諸葛亮,47歲的劉備不顧大雪和遙遠的路程,每次都親自登門拜訪,當劉備第三次到草房旁時,連小童都不耐煩了,但劉備仍然耐心等待諸葛亮醒來,因為劉備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須得到人才,而為了得到人才就必須親自誠心拜訪。風云變幻,刀光劍影的三國時代,文爭武斗,英杰輩出。三國鼎立,終歸于晉,激烈動蕩之后,那一幅幅蕩人心弦的畫面凝固遠去,成為歷史的瞬間。這個時代,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中短暫的一瞬,卻又是讓人心馳神往的精彩一幕。在三國志中你可以體會到戰馬奔騰與士兵奮戰之聲。感受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壯懷激烈,你還可以聆聽到劉關張他們桃園三結義的誓言等等。
讀過《三國志》后,我對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有了新的認識。三國時代不單單是一個亂世英雄的舞臺,豪杰角逐也并不是這段歷史的全貌。當你想探尋三國歷史真面目的時候,《三國志》無疑是你最好的選擇。
從《三國志》中可知第一英雄乃曹操也。但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可謂奸雄,可能也是故事情節的需要,不過即使如此,我們在《三國演義》的一些細節中可以找到反應曹操胸懷寬廣的一面,比如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我們讀過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負深深打動。從《觀滄海》,《龜雖壽》這兩篇千古絕唱中,我們能感覺到,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要給結束分裂戰爭,給黎明百姓帶來安 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國志。魏武本紀》對曹操的事跡的記載,使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當然,人人都有缺點的,曹操也不例外。最后,陳壽也對曹操進行了很公正,客觀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是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還是一個很好的喜劇演員。他可稱得上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說到三國時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屬。早期董卓作亂,是曹操先起義討伐,各地紛紛響應,后組成了一支盟軍,可大家誰也不愿當先鋒,怕打戰會損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勢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聲色,甚至還在內部內訌,發生火并的丑事。此時,只有曹操膽識過人,帶著自己微弱的部隊追擊董卓,雖然因寡不敵眾而敗,但也不失大將風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眾寡”而逐漸“名揚諸侯”。
曹操還具有遠見卓識。在其他軍閥都忙著打戰時,只有曹操采用謀士的建議開始命令軍隊屯田。因而后來袁紹軍在吃桑葚,袁術軍在吃河蚌,而更慘的是還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時,只有曹操的軍隊豐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餓的士兵正想著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軍吧。這也是曹操軍能不滅的原因。
曹操的遠見卓識,還體現在:漢獻帝出逃,狼狽之極,袁紹等拒絕迎接時,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這個好機會逢迎來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地利用朝廷名義行事,不斷擴充地盤,壯大實力。后來,當袁紹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處,想與曹操共享這張王牌,你說袁紹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應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凡是謀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這是沒謀士時,他還能勝的原因。在延津,得勝的曹軍返回途中突然遇見文丑軍,部下都認為應拋棄輜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敵軍搶輜重時出擊,把輜重當誘餌,結果袁軍敗,文丑陣亡。據記載,就連赤壁大戰,功勞也不全歸周瑜、諸葛亮。主要還是曹操軍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損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燒了撤退。
曹操還是偉大的文學家。有許多詩作大氣磅礴,流傳千古。如《龜雖壽》:“老 2 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激勵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奮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個很好的戲劇演員。他有一個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難事,都大笑面對,不管悲傷還是高興,可見他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這也是我們應該向他學習的地方。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曹操的個人魅力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能夠帶給我很多啟發。3
三國志讀后感100字 三國志讀后感600字篇三
《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巨著,是中國幾千年沉淀下來的精華,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又開始讀《三國志》,我像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個群雄逐鹿、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董卓獨霸朝綱,禍亂朝廷,涿郡劉、關、張桃園結義,征戰四方,三顧茅廬、結孫權、破曹操、借荊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業。江東孫權,兵精糧足,又有三江之固、長江天塹,據江東而虎視天下。典軍校尉曹操,據陳留、討董卓、破呂布、征袁術、敗袁紹、遠征烏桓,一統北方,而后征馬超、破韓遂,拿定西涼,欲征荊州以霸天下,但兵敗于赤壁。此后三國鼎立,互相爭斗,互有勝負,三國歸晉。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動。劉皇叔劉備,三顧茅廬,三上臥龍崗,為了請來諸葛亮,47歲的劉備不顧大雪和遙遠的路程,每次都親自登門拜訪,當劉備第三次到草房旁時,連小童都不耐煩了,但劉備仍然耐心等待諸葛亮醒來,因為劉備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須得到人才,而為了得到人才就必須親自誠心拜訪。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偽君子,是不義小人,他先后投過,公孫瓚、袁紹、陶謙、呂布、曹操、劉表而驅使他忘恩負義的是他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天下大義。
也有人說,劉備愛哭,劉備是個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這對劉備是不公平的,劉備雖然愛哭,但要看他什么時候哭。劉備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輕兵逃離,而他沒有,他卻抱著與百姓共存亡的決心,帶著百姓作戰,當被曹操圍困的時候,他哭了,為什么?是為自己沒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劉備在知道關羽被殺時哭過,那是為了兄弟之間惺惺相惜的情誼,難道不應該嗎?我更應該向劉備學習堅韌、永不放棄的性格。
三國這類的古典文學,自然是讀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閱讀古典文學上做到多讀書、讀好書,做個知識淵博的小學生。
風云變幻,刀光劍影的三國時代,文爭武斗,英杰輩出。三國鼎立,終歸于晉,激烈動蕩之后,那一幅幅蕩人心弦的畫面凝固遠去,成為歷史的瞬間。這個時代,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中短暫的一瞬,卻又是讓人心馳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國志中你可以體會到戰馬奔騰與士兵奮戰之聲。感受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壯懷激烈,你還可以聆聽到劉關張他們桃園三結義的誓言。
人們憧憬的那段風起云涌的歷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濺山河的英杰們,而人們也應知道,三國時代不單單是一個亂世英雄的舞臺,豪杰角逐也并不是這段歷史的全貌。當你想探尋三國歷史真面目的時候,三國志無疑是你最好的選擇。三國第一英雄曹操。《三國演義》把曹操寫的那么奸,我實在為他不平。在中學時期,我學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負深深打動。《觀滄海》,《龜雖壽》這兩篇千古絕唱,我就感覺到,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要給結束分裂戰爭,給黎明百姓帶來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國志。魏武本紀》對曹操的事跡的記載,使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當然,人人都有缺點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覺《三國演義》把這些擴大化了。最后,陳壽也對曹操進行了很公正,客觀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緊接著,我想說說荀彧。荀彧這個人物,如果沒看過《三國志》,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許很多人說荀彧沒出過什么奇謀,妙計。但是,我只能說,《三國演義》夸大了妙計,奇謀的作用。荀彧,他謀的不是一場小戰斗的勝負,他謀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個天下為曹操出謀劃策。
他是個偉大的戰略家。多次糾正曹操的錯誤的戰略決策。簡單的說,荀彧就是為曹操研究,把誰誰誰放在哪個州,對付誰誰誰。我軍應該先進攻誰,先跟誰停戰議和,先得那一塊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樣。這是制定大的戰略,如果說出謀劃策的謀士是棋子的話,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這是我的理解。再來說說蜀國劉備。
陳壽的評價是: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備是個大英雄,有漢高祖劉邦的風范,與曹操相比,劉備的機權干略,略顯不足。所以創下的基業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稱為一代雄主。這個評價比較中肯。劉備根本不是《三國演義》中那個昏庸無能,心慈手軟,愛哭鼻子的人。他是個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負,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備了成為曹操最大對手的資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東坡這首千古絕唱描寫了一個真實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謀略,膽識,胸襟,抱負,也是我十分佩服的。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負。對他的遠見卓識,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話: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大致是要周瑜率軍搶先占領西川,吞并漢中張魯,然后回師襄陽與孫權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圖謀北伐,一統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計無人主持啊。
三國真實個群英薈萃,有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亂世之中,英雄輩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詞寫得好:湮沒了荒城古道,遠去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當生前事,何計生后評。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談起三國,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我原來也非常崇拜諸葛亮,認為曹操是壞人,可是在看了陳壽寫的《三國志》后,我卻開始成了曹操的超級粉絲。
因為他是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還是一個很好的喜劇演員。他可稱得上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說到三國時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屬。早期董卓作亂,是曹操先起義討伐,各地紛紛響應,后組成了一支盟軍,可大家誰也不愿當先鋒,怕打戰會損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勢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聲色,甚至還在內部內訌,發生火并的丑事。此時,只有曹操膽識過人,帶著自己微弱的部隊追擊董卓,雖然因寡不敵眾而敗,但也不失大將風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眾寡而逐漸名揚諸侯。
曹操還具有遠見卓識。在其他軍閥都忙著打戰時,只有曹操采用謀士的建議開始命令軍隊屯田。因而后來袁紹軍在吃桑葚,袁術軍在吃河蚌,而更慘的是還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時,只有曹操的軍隊豐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餓的士兵正想著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軍吧。這也是曹操軍能不滅的原因。
曹操的遠見卓識,還體現在:漢獻帝出逃,狼狽之極,袁紹等拒絕迎接時,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這個好機會逢迎來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地利用朝廷名義行事,不斷擴充地盤,壯大實力。后來,當袁紹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處,想與曹操共享這張王牌,你說袁紹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應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凡是謀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這是沒謀士時,他還能勝的原因。在延津,得勝的曹軍返回途中突然遇見文丑軍,部下都認為應拋棄輜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敵軍搶輜重時出擊,把輜重當誘餌,結果袁軍敗,文丑陣亡。
據記載,就連赤壁大戰,功勞也不全歸周瑜、諸葛亮。主要還是曹操軍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損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燒了撤退。
曹操還是偉大的文學家,有許多詩作大氣磅礴,流傳千古。如《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激勵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奮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個很好的戲劇演員,他有一個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難事,都大笑面對,不管悲傷還是高興,可見他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這也是我們應該向他學習的地方。
三國志讀后感100字 三國志讀后感600字篇四
2023-2023學年秋季學期
《三國志》導讀
任課教師:文偉
上課時段:周四(姓名:羅吉秋
學號:
專業:
序號:
組號: 期中作業10-11)節201002050106 2010級國貿(2)班 19號 3組
淺談關羽
關二爺關羽是羅貫中最用力刻畫的武將,和《三國演義》中塑造的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齊名,稱為“義絕”。他周身閃耀著超絕塵世的理想人格的光輝。毛宗崗就評價他“世服其神威,是古今名將中第一奇人”。所以他最終雖然鎮守荊州失敗,但在人們心目中仍然是個令人崇敬的大英雄。真可謂“忠義凜然參天地,成敗豈足論英雄”。關羽的英武神威、忠義剛烈、義薄云天等經過《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更是深入民心,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仁義君子、忠義化身,而受到歷朝統治者的嘉許、追封,為后世百姓所頂禮膜拜,關羽形象也逐漸被圣化、神化。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和評價《三國演義》中關羽這一藝形象,就該拂去他頭頂種種光環,還原他以本來的性格面目。
關羽最為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忠義,其中包含著多重豐富的內涵,有對國家社稷黎民之忠,有對君主兄長朋友之義。漢朝末年天下大亂、官吏腐敗、豪強橫行,關羽憑著一股憂國憂民、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家國責任之感,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并畢生都在為此奮斗,抗爭。義字在三國演義中是貫穿始終的,尤其在關羽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可以說關羽的一言一行都和“義”密不可分。在劉備兵敗投奔袁紹之時,關羽孤身一人為保護兩兄嫂,不得已投降,但曹操有三項約定在先:一為保節操,降漢不降曹;二為保兩位嫂嫂;三為保忠義、誓言,一旦知道劉皇叔下落,立即投奔。甚至關羽因為戰袍是兄長劉備所贈,即使破舊得無法補救,也不肯換上曹操為其趕制的新袍。足可見關羽的至情至性,至忠至義。在他眼中,投降是可以變通的,但惟獨他對漢朝之忠、對劉備之義,是永遠不可更改的。關羽之義絕不是一般的義氣,而是披肝瀝膽、義無返顧,他的義比泰山還重,比生命還珍貴,禁得住人世間的種種考驗。
關羽還是一個武藝超群、有著崇高道德修養的賢能之才。《三國演義》在描寫關羽勇冠三軍的英武神威上,用了許多筆墨,如溫酒斬華雄一段,就寫得有聲有色。先是華雄自稱斬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接著寫幾員大將均被其斬于馬下。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都驚恐失色,惟獨關羽挺身而出,對曹操賞賜的酒,也只輕描淺寫地說了句“且斟下,某去便來”。雷鼓大振,眾人還在恐懼之時,關羽已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杯中的酒還是熱的呢。六十六回“關云長單刀赴會”是對關羽膽識、才智自信的又一次極好展示。關羽知道魯肅這次邀請他去東吳擺的是鴻門宴,可能對自己不利,仍然從容前往,并以超人的謀略,機警應變,挾持住了魯肅,最終控制了局面,反敗為勝。在千軍萬馬中從容往來,如入無人之境,令人驚嘆。不但如此,關羽內在的人格修養尤其令人欽佩。他深明大義,金錢、美色、爵祿都動搖不了他,顯示了高尚的道德操守;而在華容道上義釋曹操也體現了他有著知恩圖報、不忍殺戮的寬容仁慈之心和人道精神。
歷史上的關羽可是真正的勇將,常親自沖鋒在前,免不了中箭吃矢,呂布的勇名多半是吹出來的,可關羽之勇卻是名符其實。在勇將中能排兵布陣,識天時地利,運用戰術的關羽卻是首屈一指的,故后人將其忠勇智并提成為我們的武圣。陳壽評:“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漢朝之后便有“稱勇者必推關張”。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關羽其實是個悲劇人物,絕倫逸群、義薄云天,可惜沒有戰略眼光,缺乏大局觀念,最終的結局令人惋惜。偶然中蘊含著必然性。仔細分析,還是由于性格原因造成的,一是傲慢,二是剛愎自用。馬超歸蜀,他聽說人家英勇過人,便忘記了自己鎮守荊州的本職工作,要入川比試,搞得連關
平這樣的后輩都覺得“父親太過”,收到諸葛一封麻索毛的信后“遍示眾人”方才作罷。老同志黃忠立了功,和他同封為五虎上將,他又牢騷滿腹,“孰料今日竟與樊噲等人為伍矣”,似乎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見識還不如費詩。諸葛入川,令他守荊州,臨行前定下了基本調子:東聯孫權北拒曹操。就是要他搞好統戰工作,他雖立了誓,但卻不認真加以領會,也不和馬良等人研究,一味按自己的方式執行。東吳方面想鞏固聯盟,派人來提親,他一番“虎女、狗兒”的話說的眾人目瞪口呆,不干涉兒女的婚姻大事沒有錯,拒絕也不是不行,但應該講究一點語言藝術嘛。幸虧媒人是諸葛瑾,丞相的面子是要給的,否則連性命都成了問題。孫權的熱臉貼了您的涼屁股,這口氣就那么好咽?!可見其心中根本就沒有大局觀念。
驕傲自大,剛愎自用,不從人諫,襄樊之戰中,他這些缺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諸葛令其打樊城,主要還是從戰略方面考慮的,其目的大概有三層:一是打擊曹魏的氣焰,二是威懾搖擺不定的孫吳政權,三是震懾新降的劉璋及其下屬,政治意義遠大于軍事意義。可惜關羽未能領悟,樊城戰役應該速戰速決,他卻被勝利和個人英雄主義沖昏了頭腦,竟然決定同曹魏全面開戰,完全不顧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還不具備這種條件的客觀事實,雖然是在辛苦地但也是在盲目地廝殺,最終,不但丟掉了荊州,也促使孫權徹底倒向了曹操一邊,自己也只能跑到玉泉山去了。不懂得交際,這個實際也是他驕傲的性格所導致的,成天以為別人是垃圾,自己是最棒的,用蔑視的眼光看同僚,這樣使得身邊的人都不怎么喜歡他。所以在他戰敗之后,部下將領不戰而投降呂蒙,臨近將領對他見死不救。可謂悲哉!哀哉!
千百年來,經過歷代統治者的封謚,和戲曲、文學的演義描述,一個“對國以忠、待人以仁、處事以智、交友以義、作戰以勇”,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完美的關公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他由“萬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為戰神,財神,文神,農神,是全方位的萬能之神,為歷代統治者和百姓萬民,華夏神州與東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歷代封建統治者尊崇關羽自不必說,就是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等農民起義領袖,也把關羽奉為膜拜的英雄。
不僅如此,除了在華夏大地,在日本、東南亞以及海外華僑中,對關羽的膜拜之風也歷歷不衰。
在擁有二千余萬人口的臺灣,關公信徒多達800萬眾,幾乎各家各戶都為關公設香案,立牌位,掛圣像。臺灣的關公畫像年銷售量,遠遠超過了他們最崇奉的神祗媽祖。
美國的“龍崗總會”是一個以拜關公為祖的民間組織,各地分會有140多個,遍布華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南亞各國競相立廟拜求關公,最盛者當數泰國。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關帝廟;前些年還新建了一座關廟,據稱是海外建筑規模最大的關廟。
可見關二爺的地位是多么的超然,是一個歷史的傳奇。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抑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并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維護和承繼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促進和增強海內外華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關公精神和關公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所具有的新價值和新作用。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
2、尹韻公《正史中的關羽與演義里的關公》
3、陳壽《三國志》
4、易中天《品三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