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循環經濟促進法篇一
地信0932班 張佳銓 30號
循環經濟即指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其目的是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循環經濟,它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形態的經濟,循環經濟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按照清潔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基本特征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就越多,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循環經濟則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因此,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根本變革。其基本特征是:
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
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
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
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獨立特征,專家認為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的系統觀。循環是指在一定系統內的運動過程,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于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將“退田還
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系統建設作為維持大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
二是新的經濟觀。在傳統工業經濟的各要素中,資本在循環,勞動力在循環,而唯獨自然資源沒有形成循環。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僅僅沿用19世紀以來機械工程學的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三是新的價值觀。循環經濟觀在考慮自然時,不再像傳統工業經濟那樣將其作為“取料場”和“垃圾場”,也不僅僅視其為可利用的資源,而是將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于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是新的生產觀。傳統工業經濟的生產觀念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而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在生產過程中,循環經濟觀要求遵循“3r”原則: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即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產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同時,在生產中還要求盡可能地利用可循環再生的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如利用太陽能、風能和農家肥等,使生產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態循環之上;盡可能地利用高科技,盡可能地以知識投入來替代物質投入,以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統一,使人類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五是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觀要求走出傳統工業經濟“拼命生產、拼命消費”的誤區,提倡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同時,循環經濟觀要求通過稅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如賓館的一次性用品、餐館的一次性餐具和豪華包裝等。
起源及發展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興起的60年代。1962年美國生態學家蕾切爾·卡遜發表了《寂靜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類所面臨的危險。“循環經濟”一詞,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其“宇宙飛船經濟理論”可以作為循環經濟的早期代表。大致內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要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開發資源、破壞環境,就會像宇宙飛船那樣走向毀滅。因此,宇宙飛船經濟要求一種新的發展觀:第一,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增長型”經濟為“儲備型”經濟;第二,要改變傳統的“消耗型經濟”,而代之以休養生息的經濟;第三,實行福利量的經濟,摒棄只著重與生產量的經濟;第四,建立既不會使資源枯竭,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能循環使用各種物資的“循環式”經濟,以代替過去的“單程式”經濟。
20世紀90年代之后,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成為國際社會的兩大趨勢。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引入了關于循環經濟的思想。此后對于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1998年引入德國循環經濟概念,確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從可持續生產的角度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整合;2002年從新興工業化的角度認識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2003將循環經濟納入科學發展觀,確立物質減量化的發展戰略;2004年,提出從不同的空間規模:城市、區域、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中國的循環經濟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戰略思想。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決議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布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國發〔2005〕21號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等一系列文件,“十一五”規劃也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列為基本方略。全國上下形成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熱潮。在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發展循環經濟的有關理論與實踐,探討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對正確理解中央精神,指導實踐是十分必要的。
●循環經濟是一系統工程,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但要著眼于經濟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一脈相承,強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循環經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和環保問題,而是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準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它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結構調整等社會發展的整體協調。
應注意到,實施循環經濟是有成本的經濟。實施循環經濟需要技術、投資、還有運行成本,是建立在資金流動基礎上的。實施循環經濟不僅要注意成本、資金要素,還必須注意連接物質、能量循環利用在時間——空間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實施循環經濟是以“3r”為基本原則,在一定條件下將物質、能量、時間、空間、資金等要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在實施、推進循環經濟的過程中,也必須注意到對“循環經濟”而言,發展經濟仍是主導性的,經濟的合理性是物質、能量以及廢棄物循環利用的邊界條件,沒有經濟效益的循環是難以為繼的。循環經濟首先是經濟,是建立在物質、能量以及排放、廢棄物循環流動基礎上,是有時空概念的經濟,是有成本概念的經濟。經濟效益的大小又是循環經濟的目標函數,而物質、能量等的有效、合理循環是手段、途徑。因而推進循環經濟必須充分重視環境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同,不可偏廢。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區別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開發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導致了許
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并釀成了災難性環境污染后果。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而沒有真正的廢棄物,其特征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從而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循環經濟的社會基礎
1、人才資源和人力資源屬于循環經濟的教育文化產業,屬于最為活躍的經濟因子,和最為重要的經濟因子;
2、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經濟發展水平動態支撐,具有綠色循環經濟上限和下限的動態限制要求;
3、所有的可循環資源再利用和再制造都需要經濟投入,產出必須大于投入才有價值,必須擁有一定的投入產出比,否則就是禍國殃民,欺詐公信,損毀國家利益;
4、經歷史積累的科學技術成果和可遵循的科學技術規律,都是綠色循環經濟的科學技術基礎,失去依托,空談循環經濟,也是毫無價值的;
5、謹防利用循環經濟概念,脫離綜合國力的各類政策、法律、標準、規范、信息等環境資源的投資融資開發建設行為;
6、其他的社會基礎和社會支撐。
循環經濟促進法篇二
打造中國循環經濟的樣板
在曹妃甸開發建設之初,國家就把曹妃甸工業區列為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在此基礎上,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結合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港口及臨港產業發展需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經組織國內有關專家反復研究、多次論證、充實完善,《曹妃甸循環經濟示范區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于2008年1月誕生。
依照總體規劃,曹妃甸將成為以循環經濟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化基地,逐步建設成為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面向世界的國家級臨港產業循環經濟示范區。
在總體規劃指引下,曹妃甸在開發建設和產業聚集過程中,通過建立高標準的綠色產業準入制度,對不遵循循環經濟理念、不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可能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項目,即使投資再大、利潤再高,也不允許落地。據統計,曹妃甸開發建設幾年來,婉拒的項目投資達100多億元。
新首鋼是循環經濟的典范之一,一系列國際先進技術保障了新首鋼的循環經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共采用220項國內外先進技術,其中自主創新、集成創新技術占到三分之二。(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僅煉鐵高爐就集成了當今國際煉鐵領域的10大類、68項先進技術,并首次在5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高爐上使用了自主研發的煤氣全干法除塵技術,這是世界煉鐵技術的一個突破。
“新技術保證了我們實現循環經濟。目前,我們能夠做到充分利用生產過程中的余熱、余氣、廢水、含鐵物質和廢棄物,實現廢水、廢棄物的零排放,鐵元素資源幾乎100%回收利用。”首鋼京唐公司制造部副部長劉建華說。
實際上,在新首鋼這個不到曹妃甸工業園區面積1%的地方,實現零排放、零污染,只是曹妃甸循環經濟的一小步。曹妃甸循環經濟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工業區內企業自身的循環;二是鋼鐵、電力、石化三大產業之間通過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把一個產業的副產品或廢棄物作為另一個產業的投入或原材料,實現產業集群的資源有效利用;三是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企業與行業有機結合。
在曹妃甸工業區發展規劃展示中心,一張循環經濟示意圖能讓參觀者對曹妃甸的循環經濟有一個直觀的、總體的印象。示意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鋼鐵工業高爐釋放的低熱值廢氣在實施壓差發電綜合利用之后,送至焦化廠用于焦炭生產,由此置換出高熱值煤氣送至鋼鐵廠用于原料燒結和軋鋼。鋼鐵廠的工業余熱經回收用于煤化工和城市生活,以節省能源和減少污染。鋼鐵廠的工業廢渣制成超細粉用于生產建筑材料。工業廢水經生化處理后重復使用,濃縮廢水用于拌和原料,經燃燒消除最終污染。發電廠的冷卻余熱用于發展海水養殖,海水淡化的濃縮鹵水經加工用于氯堿工業以降低淡水生產成本。
循環經濟促進法篇三
金昌市工信委(市志材料之二)
循環經濟
金昌市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段,祁連山北麓,轄永昌縣、金川區一縣一區,總面積9600平方公里。因礦興企、因企設市,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工礦城市,也是全國最大的鎳鈷生產基地、鉑族貴金屬提煉中心和北方最大的銅生產基地,也是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鎳產量15萬噸、銅40萬噸、鈷1萬噸,鉑族貴金屬產量占到全國的90%,因盛產鎳被譽為“祖國的鎳都”。轄區內的重點國有大型企業—金川集團公司是集采、選、冶、化為一體的有色冶金和化工聯合企業。經過50年的資源綜合開發特別是建市30年來的建設和發展,金昌市已成為甘肅省重要的工業城市和最具發展活力的城市之一。在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金川被列為全國三大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之一,2003年金昌被國家科技部確定為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化基地;2006年金川集團公司被列為國家“十一五”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和國家首批創新型試點企業;2007年金昌被確定為甘肅省循環經濟試點城市之一;2008年金昌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首批7個新材料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之一,甘肅省首次循環經濟工作現場會在金昌召開,金昌被列為全省循環經濟發展的典型;2009年甘肅省將金昌列為全省七大循環經濟基地之一;2010年1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確定金昌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3月,1
經國務院批準,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1年2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確定金昌為全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目前金昌正在積極爭取列入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城市。
為防止 “礦竭城衰”,金昌市緊緊抓住金川公司被列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和金昌市被列為省級試點城市的契機,把化工產業和有色金屬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把單個企業建設具體的生產線與多企業聯合構建產業共生體系結合起來,把產業鏈條的延伸共生和企業間利益點的平衡結合起來。明確提出以有色金屬、化工、能源等三大支柱產業為重點,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為核心,著力建設“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環、可持續”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以能源化工、硫基化工、氯堿化工和煤化工等為主的產業銜接、優勢互補、資源循環利用的大循環,構建了區域大循環、產業中循環、企業小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創造了循環經濟的“金昌模式”。
(一)以規劃為先導,加快推進城市產業轉型和升級。金昌市按照《金昌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圍繞全市“一線三點”產業布局,明確金川、河西堡、永昌三個節點工業園區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分工,先后引進四川新希望集團、貴州宏福集團、中化化肥公司、內蒙古太西煤集團、江陰天宇鎳網公司等國內同行業的強勢企業加盟金昌市循環經濟圈,重點延伸有色金屬、冶金、硫化工、磷化工、氯堿化工、煤化工六條產業鏈,構建區域大循環,為循環經濟發展奠定了
堅實基礎。
金昌市依托新材料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金川新材料工業園區和河西堡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著力培育和發展接續產業,形成有色、化工、冶金等產業延伸拓展,產業鏈間接續配套、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吃干榨盡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使經濟發展由單一資源依賴型向多元經濟優勢互補型轉變,由單純依靠自身力量向區域一體化組團發展方向轉變,努力走出一條特色突出、優勢明顯、集約發展的資源型城市實現轉型發展的路子。
(二)依靠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大力推進節能減排 金昌市依托金川公司有色金屬研發基地,在冶金技術方面擁有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共伴生礦綜合利用,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居世界領先水平。2006年以來,全市共實施重大節能減排技改項目54項,總投資達到74億元。先后取締土法石灰窯17家,淘汰分散供熱小鍋爐53臺,關停水泥立窯生產線7條、小硅鐵生產線5條、小化工企業2家和全市所有的造紙企業(12家)。2007年,新上日產2500噸電石渣水泥熟料及低溫余熱發電項目,消耗電石渣、粉煤灰、鎳棄渣等各類工業廢渣70多萬噸,固廢利用率達到70%。
在社會層面,先后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公共結構節能,強制執行建筑節能65%的標準,積極推廣高效節能辦公設備、家用電器和照明產品。在農村,大力發展食用菌、日光溫室等設施農業和節水農業,累計建成沼氣池8400多座,并大力推廣秸
稈利用,循環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效。
(三)通過產業鏈招商,促進形成區域產業對接
金昌市積極借鑒國內外發展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項目集中、企業集群,重點培育發展與主導產業關聯配套的新興接續產業。將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回收制硫酸,配套發展硫化工和磷化工產業;與有色金屬產業配套的氯堿化工副產的氯氣用于pvc生產,配套發展氯堿化工;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灰、渣、磷石膏和脫硫石膏用于水泥生產,水泥再次用于礦山充填,形成了“硫化銅鎳礦開采—鎳銅鈷冶煉—鎳銅鈷壓延及新材料產業,二氧化硫—硫酸—硫化工,硫酸—磷酸—磷化工,燒堿—氯氣—pvc—電石渣—水泥”等產業鏈。園區企業間原料、中間原料及廢棄物互供互用,區域內副產品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極大地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把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四)加大工業“三廢”回收利用力度,積極開發利用二次資源
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依據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標準,各企業積極改進生產工藝,組織各種工藝流程之間物料的回收利用,產業鏈條環環相扣、相互依存,實現了企業內部的小循環。如金川集團公司冶煉過程充分回收余熱資源生產蒸汽,供熱系統形成熱電聯產,供水系統中水全部回收用于生產,固體廢棄物、尾礦廢物再選后用于礦山充填,特別是組織實施回轉爐煙氣制酸等一大批重點環保項目,二氧化硫煙氣處理率達到95%
以上,硫酸產能達到200萬噸。金化集團公司合成氨生產系統利用“三廢”燃燒發電、副產蒸汽綜合利用到造氣工序、吹風氣再回用燃燒,實現了清潔生產的目標。金泥集團公司充分利用固廢資源替代部分石灰石、煤、黏土等自然資源,成為全國清潔生產樣板企業。2010年,全市萬元gdp能耗下降3%,提前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五)依托資源而不依賴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為了避免陷入“礦竭城衰”,金川集團公司實施資源控制戰略和資源多元化戰略,加大境外資源的勘探開采力度,已與剛果、贊比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系,公司所需鎳原料的50%、銅原料的80%都是利用外部資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同時,金川集團公司加大自有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力度,礦石回采率超過94%,采礦損失率和貧化率控制在5%以下,達到國際充填法坑采礦山的先進水平;銅鎳礦所含的21種有價元素中已有18種得到再利用,鎳冶煉綜合回收率達到94.3%。實踐證明,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是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全市共投入10億多元,先后實施了城市道路、集中供熱、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和給排水管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建成了金水湖景區等一批城市環保景觀工程,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達到98%,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0.31%,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6.69平方米,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形成了區域環境的良性循環。
2010年,金川公司營業收入達到923億元,是2005年的4倍。2010年末資產總額 602億元,是2005年的3.5倍,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89位,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常年位居有色行業前三名。萬元產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5.78%,“十一五”期間,金川公司共投入環保資金21.6億元,實施了冶煉二氧化硫煙氣污染治理、節約用水綜合技術改造、氯氣污染治理、煙氣收塵設施改造以及廠區環境綜合整治等一大批環保技術措施項目。利用冶煉二氧化硫煙氣生產硫酸能力由2005年的100萬噸提高到200萬噸、亞硫酸鈉生產能力提高到15萬噸;使含金屬離子廢水和硫酸廢水得到全部處理,廠區生活污水及一般生產廢水處理后全部回收利用,中水利用量達到每年1200萬噸,超額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