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齡童:企盼傳人
作者:周群鋒
章金萊(六小齡童)家中門廳的墻壁上有一塊“猴王世家”牌匾,這是冰心老人在上世紀90年代所題。至今,“章氏猴戲”在中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今年六小齡童已經55歲。這些年,他通過很多方式,苦苦尋找,卻至今未發現“新美猴王”的接班人。“現在,章氏猴戲代表人物只有我一個人了。”他嘆息道,“再這樣下去,就慢慢地沒有傳人了。我感到責任更大了。”六小齡童不無憂慮。未來,誰來接過“猴王世家”的金箍棒?
百年四代“美猴王”
“自清末至今,章氏家族已經出現了四代‘美猴王’。我們家族史就是一部中國猴戲文化的縮影。”六小齡童說。
章氏家族是蒙古族的后裔。其祖先隨著蒙古騎兵的鐵蹄,從大漠黃沙的塞北,一路來到了雋秀輕盈的越國江南。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留在南方的蒙古人被貶為“墮民”,他們被集中居住,不能參加科舉,不能進入上流社會,不能與一般平民通婚往來,不能隨意遷徙。
在這樣逼仄的生存通道里,做道士、小商小販、吹拉彈唱的街頭藝人,成為“墮民”們唯一的謀生選擇。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墮民”學會了演戲,甚至自創了戲派。“章氏猴戲”便是如此誕生的。
從六小齡童的曾祖父章廷椿開始,“章氏家族”演猴戲便有了些名氣。那時候,章廷椿還有個名號“活猴章”。每到農歷節日,“活猴章”便會頭戴木頭雕刻的猴面具,光著腳,手拿鋤棒舞起來,演猴戲。
到了祖父章益生這一代,“猴王世家”開始形成。章益生是浙江紹興上虞道墟鎮一個村民,除了在田里辛勤耕耘外,還經營著一家小燈籠鋪。但他在農閑、逢年過節時都會參與演戲,演得最多的就是猴戲,以至于后來有了“賽活猴”的名號。
上世紀20年代,他向鄉鄰借了5塊銀元勇闖大上海,把大城市的服裝、馬鞭等戲劇道具,販到當地小鎮做起了戲業生意。積累一定資金后,他在上海開了一家“老閘大戲院”,并把所帶去的紹戲班社擴展成了“同春舞臺”,開創了紹興大班在上海的“基地”,打開了“紹劇”的上海之門。
章益生的兒子章宗義,即六小齡童的父親,因6歲學藝,故名“六齡童”。章宗義自幼癡迷社戲,12歲登臺,專攻武生,兼演武丑。他主張打破門戶之見,博采眾長。他開創了猴戲“活、靈”的南派風格,被公認為是紹劇承前啟后的關鍵性人物,被譽為“南派猴王”。
1960年,《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攝成彩色戲曲影片,發行到72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影響,也奠定了章宗義蜚聲海內外的“南猴王”藝術地位。多位中央領導觀看后給予高度贊揚,毛澤東還寫下了傳頌至今的“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的名句。
章宗義有11個兒女。在章宗義心目中,二兒子小六齡童(章金星)是最佳傳人。章金星生于1950年,3歲即隨浙江省紹劇團演出并從父六齡童、伯父七齡童(章宗信)學藝,8歲成為該團正式學員。
1957年12月15日,紹劇《大鬧天宮》在上海演出后,周恩來總理上臺接見六齡童,給扮演小羅猴的章金星賜名“小六齡童”,并懷抱小六齡童合影留念。
小六齡童沒有讀過書,卻極具天賦,能非常到位地理解劇情。從小他就會自己化妝。化妝師給他化一遍,他就會自己化。后來,演出時,各種猴子的造型勾臉,都是他自己化的。可惜,1966年4月13日,16歲的小六齡童患上白血病,離世了。
“嫁猴隨猴”
1982年,央視籌拍《西游記》,導演楊潔給“南猴王”六齡童打來電話,六齡童向他推薦了六小齡童。試鏡時,楊潔顧慮重重。看上去,六小齡童非常內向,不愛說話,和那個肆無忌憚的猴王形象相差懸殊。但是當他舞動金箍棒的時候,楊潔忽然眼前一亮……
《西游記》播出后,六小齡童的表演廣受好評,被稱為“幾乎完美的演出”。他借此劇連獲金鷹、飛天兩項大獎,并當選第二屆中國十大電視明星第一名。而電視化的猴戲表演,讓更多的人認識了“章氏猴戲”。
在82版《西游記》拍攝時,六小齡童結識了擔任場記的于虹,并與之相戀,成了“西游劇組”最大的贏家。
于虹至今不知道自己“是愛上了孫悟空,還是愛上了章金萊”。六小齡童說:“當時劇組明文禁止談戀愛,而我當時已二十三四歲了,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何況于虹又是那么好的一個姑娘,于是便破了戒規……”
1988年6月12日,兩人結婚。“婚禮非常簡單,連婚紗照也沒有拍。按現在的說法算是"裸婚"了。”六小齡童笑道。
剛嫁到章家,于虹感覺像來到了花果山,“怎么連衛生間里都是猴子舉著金箍棒兇狠的照片,往往一個晚上都安睡不下來。”而現在,“嫁猴隨猴”的她,也養成了收集各種猴元素物品的習慣。
“六小齡童只有一個女兒,或許是一種完美的殘缺。我們不希望六小齡童成為"末代猴王"。新猴王的出現需要13億人口的大部分觀眾來確定。”著名文學家馮驥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覺得馮先生說得非常有道理。就像維納斯的手一樣,我沒有兒子,也是一種完美。如果我有一兩個兒子,他們不一定能演好。你想啊,我11個兄弟姐妹里面,怎么就只有我和二哥演得好呢?”六小齡童對記者說。
“很多人覺得章氏家族專產"美猴王",別的地方產的都不正宗。真不是這么一回事兒。我父親早就說過,章氏猴戲不姓章。”
難尋“新猴王”
上世紀60年代,萬籟鳴導演了大型彩色動畫片《大鬧天宮》,廣受好評。“片中孫悟空那野性、神情、狀態,多么到位!為什么傳神?制作前,萬籟鳴先生要求所有的制作人員包括畫畫的年輕人,全部都要懂中國的戲曲文化。”
六小齡童拜訪過萬籟鳴先生不下十次,萬籟鳴給他講過的一句話,讓他銘記終生。“我的卡通片為什么成功,因為我在戲曲的基礎上,卡通化了。”
“我怎么成功?我就要演成‘電視化的美猴王’。電視和戲曲中的美猴王不一樣,但是都來自戲曲。孫悟空的喜怒哀樂、一舉一動、七情六欲,中國戲曲都會告訴你。”六小齡童說,“然而現在有的年輕人,對戲曲了解太少了,沾上毛,拿起棍子后,乍一看,哎喲,還不錯,真像孫悟空,但是一動起來,完了,你就露餡兒了。”
這些年,六小齡童在紹興辦過學校,在上海開過班,甚至到歌舞團、雜技團、學校去尋找,但始終沒有發現能夠接班的好苗子。2000年,他在上海創辦了六小齡童藝術學校,但終未找到中意的人選。“現在,在內心深處,我還是最希望通過電視選秀的形式,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以篩選方式,找到‘新美猴王’。”
具備怎樣素質的人可以接過“金箍棒”呢?“我希望這個孩子的素質是方方面面的,不僅是演猴戲,他的人文素質,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個人道德、生理條件、高矮胖瘦、機靈程度等,都非常重要。”六小齡童說,“170cm左右最合適。因為站直了可以高一些,蹲一蹲顯得矮。其次,臉型要狹長且偏瘦一些,眼睛要大一些,機靈一些。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這個人要有藝術追求,人品差不行,只是為了玩而去演猴戲也不行,要把猴戲當作一生的追求。”
上一篇:狀元劉丁寧的自我救贖
下一篇:莫欺少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