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初期僅考文章經術,考武藝始于武則天時。《新唐書·選舉制》:“武舉,蓋其起于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資治通鑒》卷二○七:“則天后長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設武舉。”
歷代武狀元知名度較高的則甚少,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只有一位,安史之亂后的唐王朝因其橫空出世而得以延續,得以茍延殘喘。這位英雄如天空中的一輪明月,照亮了亂世的渾濁和污穢。他以絕世才華、滿腹韜略扭轉乾坤。他就是被唐德宗尊稱為“尚父”的郭子儀。
郭子儀,華州(今陜西華縣)人。他智勇雙全,文韜武略,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身經百戰,功勛卓著。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職守,一身系國家安危20余年,對鞏固唐王朝居功至偉。
郭子儀出身名門,其父郭敬之官至刺吏。少年時代的郭子儀,體高貌秀,聰明好學。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他喜歡研讀兵書,注重習練各種武術。開元年間郭子儀以武舉登第。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任天德軍(今屬內蒙)使,兼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北)太守、朔方(今陜西北部)節度兵馬使。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在范陽(今河北涿縣)起兵叛唐,“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驚慌失措的唐玄宗以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軍(今寧夏靈武南)太守,充朔方節度使,詔命率本部軍馬東討安史叛軍,很快收復云中馬邑(今山西朔縣)、東陘(今河北屬地)等十余郡,郭子儀也以功加封御史大夫。
平叛安史之亂的另一功臣李光弼也以驍勇善戰聞于軍旅,郭子儀和他向有嫌隙,在世人心目中有兩虎不能并存之勢。當天寶十五年叛軍猖獗,中原擾亂,玄宗遍求良將,并以河北(今河北地區)、河東(今山西地區)防務人選征詢郭子儀的時候,郭子儀立即推薦李光弼堪當此任。在國難當頭之際,郭子儀能秉公心、泯私怨,說明他具有高尚的人格,時人許之以高義,得到社會的普遍贊揚。
這時,哥舒翰為叛軍所敗,潼關失守,京城震動,唐玄宗逃往四川,倉皇失措如喪家之犬。
亂世之中,唐肅宗即位于靈武,身邊只有臨時湊聚的烏合之眾,軍容不整,士氣低落,而盤踞兩京(長安、洛陽)的賊軍,聲勢浩大,氣勢洶洶,不可一世。
唐肅宗急詔郭子儀、李光弼率兵勤王,大軍西進靈武,大唐朝野為之一振,從此郭子儀的朔方軍成為唐朝恢復兩京的中堅力量。肅宗即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郭子儀大勝于潼關之后軍威大振,攻克蒲州,收復永豐,自此以后,潼關陜西境內再無安史叛軍的據點。十月,郭子儀又大敗安慶緒之軍于陜州(今河南陜縣)之西,安慶緒渡河逃至相州(今河南安陽),郭子儀護衛廣平郡王李豫(后為代宗皇帝)入洛陽,東都人民夾道歡呼王師歸來,極大地振奮了當時的民心士氣。
由于屢建功勛,郭子儀被唐肅宗加封為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戶。不久郭子儀入朝謝恩,肅宗派御林軍儀仗隊迎于灞橋(今陜西西安市東)之上,唐肅宗慰撫郭子儀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