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身份幾大說法
一、唐代高僧“釋悟空”說。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公元751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師。釋悟空較玄奘晚了四十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安西,回來時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跡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大名鼎鼎的齊天大圣孫悟空“誕生”于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山頂一塊仙石之中。關于它的身世原本在《西游記》中“歷歷可考”。可是近日卻有媒體報道,專家通過對甘肅榆林石窟中的壁畫《唐僧取經圖》進行研究后發現,壁畫中一位緊隨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孫悟空的原型。
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杰先生曾撰文指出,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所以孫悟空應該是甘肅人。
專家眾說紛紜
于是有關孫悟空的身世更顯撲朔迷離,孫悟空的形象到底來自何處,難道他真的是由一個甘肅胡人演變而來嗎?
魯迅認為孫悟空源自準渦水神無支祁,胡適卻認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著名古典小說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小偉介紹,《西游記》成書后,雖流傳數百年,但普通讀者對于其中人物故事的來源演變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來就是“石頭縫里蹦出來個孫猴子”一樣。直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開一代先河,“孫悟空”究竟是何方神圣,才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擺在桌面上。
魯迅認為,魏晉以來,佛教典籍的翻譯漸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間廣泛流傳,文人們喜歡其新穎奇異,于是有意或無意中使用,于是這些故事慢慢變得中國化。具體到孫悟空的人物形象,魯迅則認為應當來自中國民間傳說,他舉唐朝人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淮渦水神無支祁為證,認為孫悟空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從而認定孫悟空的原型來自中國本土。
胡適對此看法不同,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找到一個神猴哈奴曼,認為這才是孫悟空最早的原型。
陳寅恪論證孫悟空原型確系哈奴曼,甘肅壁畫中的圖案卻表明《西游記》故事在唐代已有流傳。
史學大家陳寅恪由于對佛經極為熟悉,不僅驗證孫悟空的原型即《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賢愚經》作為復證,他發現“大鬧天宮”的故事,本來源自兩個絕不相干的印度民間故事,傳入中國后,佛經傳播者在講說時有意、無意將二者合一。
上世紀初敦煌學的建立,為《西游記》人物故事的流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畫,既有單人徒走,身背背架的圖像,又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可見人物故事是經過歷代增益的。
與印度神猴難脫干系
近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杰發表《新發現玄奘取經圖探討》,重點對甘肅現存的六組西夏時期的《玄奘取經圖》進行了探討,并介紹說類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間流傳。五代后周時期,揚州壽寧寺藏經院內還保存著一壁畫《玄奘取經圖》,當時人們嘆為“絕筆”。這幅壁畫最晚是后周作品,惜寺院已毀,壁畫無存。
《西游記》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經過藏傳佛教再創造變成孫悟空。
胡研究員在研究中發現,雖然以上說法都有證據學基礎,但是玄奘取經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幾百年,變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當緩慢,而其故事的豐富性卻在元代出現了“井噴式”爆發。他認為,按段文杰等文物專家經常以晚明吳承恩之創作為據,而沒有考慮到元代已經出現了《西游記》雜劇和“詩話”的事實。胡研究員指出,從《永樂大典》殘本中析出的文獻中,已經有數段后世小說《西游記》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鮮漢文文獻《樸通事諺解》中“車遲國斗法”中孫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文學家、翻譯家趙景深認為,《樸通事諺解》一書“約刊于元代”。韓國翰林大學金敏鎬教授也提出此書成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縣還發現元代的“玄奘取經圖”壁畫。這些都證明后世《西游記》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
胡研究員認為,雖然孫悟空形象的雛形和印度史詩及民間故事中的神猴形象有些關聯,但唐宋時期思想文化背景沒能使其發生“質的飛躍”,《西游記》故事中驚世駭俗的內容所以會在元代呈現“井噴式”爆發,應當從當時占據主導地位的喇嘛教的輸入,以及佛道兩家論辯的背景中尋求解釋。換句話說,雖然孫猴子和印度神猴脫不了干系,但它是曾經經過藏傳佛教的“二次輸入”,才以生動的形象活躍在讀者中間的。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魔鬼”父親造就美女球員趙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