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規家訓感悟的有關作文300字
前段時間電視上一直在放著家風這個話題,說每個人的家里都要有家風和家規。
我是根據新聞上的專題,來寫這篇作文的。
現在大家都很注重家里的風氣,風氣的范圍有大有小,有國風、也有班風,今天就來講一下這個家風吧。
所謂的家風就是自己家里的風氣,家里的風氣好不好就會影響到子孫后代,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家風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
家風也分為好幾種,在家里做的事、在家里做家務等等,在家里做的事情的是好家風。
家風也叫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
家規很嚴格的,所以家里的規則必須要嚴格遵守一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為規范,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范后代子孫的準則。
家規也叫家法,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就是指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規矩,這個規矩就相當于國家的法律。
指家庭的規矩,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講規矩。
最后,我覺得好的家風和家規每個人都要嚴格的遵守,我們小學生也要自己遵守好的行為規范,講規矩,要正義
家規家訓感悟與收獲200字左右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規矩,我們家也有自己的家風家訓。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守時,上學要守時,同學聚會也要守時。
以前爸爸媽媽跟我說守時這件事我卻似懂非懂,但一件兒時的往事使我真正明白了守時的重要性。
暑假里,我和小伙伴們一起參加夏令營的爬山活動。
出發前,老師叮囑我們一定要在11:00前回班車集合。
我和同學出發了,因為難得的好天氣,大家玩得很高興。
我和同學有說有笑,我不時地拿出相機,按下快門,將大家的笑臉與這美景合個影。
正當我們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不知誰說了一句:“時間不早了!”我看了下表,確實離集合時間只有40分鐘了。
我們正玩在興頭上,被這兒的美景所吸引,還真有些戀戀不舍,這時我想起出門前父母反復叮囑的一句話:跟大部隊走,要聽老師的要求,按時回集合地,一個人如果不守時,會影響下面的行程無法正常進行。
這時有兩位同學還在拍照,我沖她們喊了一聲:“時間到了,該回去了。
”我勸了她們半天,可她們卻沒有要回的意思。
我只好和其他小伙伴們往回走了。
當我們回到集合地時,老師們正在清點人數:“少了兩位同學,你們誰看見了?”“我下山時她們還在拍照。
”我說。
老師只好拿起手機給她們打電話,可是卻打不通。
老師們也有些著急了,因為晚開車意味著下一項活動不能正常進行。
有兩位老師去找她們了,我們卻只能坐在車上焦急地等待著,不知過了多久,老師帶著她們回來了,但是大家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這時我才真正明白爸媽經常跟我說的那句話:“做任何事,都要守時。
”以前我對這話很不以為然,今天才真正認識到了守時的重要性。
做事要守時是我們家的家風家訓,父母從小教育我做個誠實守信,做事要守時的好孩子,我要把它繼續傳承下去。
讀家風家訓家規有感
讀《家風家訓家規》有感作文450字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規矩,我們家也有自己的家風家訓。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守時,上學要守時,同學聚會也要守時。
以前爸爸媽媽跟我說守時這件事我卻似懂非懂,但一件兒時的往事使我真正明白了守時的重要性。
暑假里,我和小伙伴們一起參加夏令營的爬山活動。
出發前,老師叮囑我們一定要在11:00前回班車集合。
我和同學出發了,因為難得的好天氣,大家玩得很高興。
我和同學有說有笑,我不時地拿出相機,按下快門,將大家的笑臉與這美景合個影。
正當我們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不知誰說了一句:“時間不早了!”我看了下表,確實離集合時間只有40分鐘了。
我們正玩在興頭上,被這兒的美景所吸引,還真有些戀戀不舍,這時我想起出門前父母反復叮囑的一句話:跟大部隊走,要聽老師的要求,按時回集合地,一個人如果不守時,會影響下面的行程無法正常進行。
這時有兩位同學還在拍照,我沖她們喊了一聲:“時間到了,該回去了。
”我勸了她們半天,可她們卻沒有要回的意思。
我只好和其他小伙伴們往回走了。
當我們回到集合地時,老師們正在清點人數:“少了兩位同學,你們誰看見了?”“我下山時她們還在拍照。
”我說。
老師只好拿起手機給她們打電話,可是卻打不通。
老師們也有些著急了,因為晚開車意味著下一項活動不能正常進行。
有兩位老師去找她們了,我們卻只能坐在車上焦急地等待著,不知過了多久,老師帶著她們回來了,但是大家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這時我才真正明白爸媽經常跟我說的那句話:“做任何事,都要守時。
”以前我對這話很不以為然,今天才真正認識到了守時的重要性。
做事要守時是我們家的家風家訓,父母從小教育我做個誠實守信,做事要守時的好孩子,我要把它繼續傳承下去。
家風家訓家規讀后感
關于個人品德。
古代文言家訓對于個人品德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如何讀書和怎樣交友兩方面。
縱覽古今家教著作,幾乎沒有一部著作不教導兒孫要發奮讀書和刻苦學習的。
當前很多文章把讀書歸到“職業道德”范疇,我覺得不妥。
(如光明日報國學版2009年6月29日《古代家教的啟示》)因為讀書和學習很多時候既不是“在公供職”,也不是“履行公職”,應該算做“個人品德”。
陸游遺訓后人,“子孫才分有限,無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讀書。
”《顏氏家訓》中有專門的《勉學》篇。
很多家教除勉勵學習儒經外,還要求學習書法、繪畫、音樂、醫藥和騎射等“雜藝”。
古人教育子女要慎于擇友,十分重視朋友的選擇。
明代楊繼盛告誡兒子:“揀著老實忠厚,肯讀書,肯學好的人,你就與他肝膽相交,語言必信,逐日與他相處,你自然成個好人,不入下流也。
”建國初期,周信芳演出京劇《打嚴嵩》時就曾考慮用上這段話。
姚舜
家風家規家訓讀后感
《關于家風的感想和反思》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
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
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
最近,隨著“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涌現出爺爺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磨牙(亳州俗語,指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回來跟我說,我去找你們老師。
”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沖突。
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過矛盾。
爺爺愛給我講很多關于他當年服兵役的經歷,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的。
你要從小學會能吃苦,否則不能干成什么大事
”爺爺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類拔萃。
也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想。
現在,我已經步入初二,早已養成了樂于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
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奶奶還是在每次去學校之前給我上“政治課”,爺爺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后給我聊聊關于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非常樂于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我一直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
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么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